2023年7月,某科创板半导体企业IPO路演现场出现戏剧性一幕:尽管公司尚未实现盈利,但机构给出的估值区间竟高达200-240亿元。这背后折射出科创板引发的估值革命——Wind数据显示,科创板企业上市首日PE中位数从2019年的68倍降至2023年的38倍,看似估值腰斩的背后,实则隐藏着一套全新的科技企业定价法则。



01


估值模型的范式转移

传统估值体系正在遭遇"技术性击穿"。以中芯国际与贵州茅台为例,前者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达17.3%,后者仅0.9%;前者市销率(PS)为3.8倍,后者却高达16倍。这种倒挂揭示出硬科技企业的估值新维度:技术替代周期取代市盈率成为核心定价锚点。

某头部公募科技基金经理算了一笔账:"我们评估某AI芯片企业时,会测算其专利池在5G到6G过渡期的技术覆盖率,再折现替代进口芯片的市场空间,这种DCF(现金流折现)模型与传统消费股的终端需求预测完全不同。"



02


定价权的博弈与重构

注册制带来的市场化定价机制,正在重塑一二级市场权力结构。2023年上半年科创板新股发行市盈率与行业平均比值降至1.2倍,较2019年的2.3倍大幅回落。某投行负责人透露:"现在网下询价剔除率高达15%,买方甚至要求查看创始团队博士论文引用次数。"

这种变化在破发数据中得到印证:2023年科创板新股首月破发率达34%,但具有原创技术的企业表现分化显著。以某量子计算公司为例,虽首日破发15%,但凭借6个月解禁期后发布的72量子比特芯片,股价较发行价反涨120%。



03



投资者的认知升级路径

面对估值体系的重构,投资者需要建立三重新认知:

  1. 技术护城河评估:关注专利引用网络而非单纯数量

  2. 研发转化效率:用"每亿研发投入产生营收"替代研发费用率

  3. 生态位价值:评估企业在国家战略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

东北证券研发的科创板企业价值评估系统显示,采用新技术估值模型的投资组合,2023年上半年超额收益达23%。该系统创新性地引入产学研合作深度、技术成熟度曲线(TMC)等12个非财务指标,为投资者提供了穿透财报的评估工具。

点赞(346)
返回
顶部